找回密码
 加入《星球大战》宇宙
搜索

从40种视角走进《新的希望》——短篇小说集《POV》读书笔记

2020-8-8 11:44| 发布者: 星球大战| 查看: 4102| 评论: 0|原作者: freelee

  我一向对《星球大战》的短篇小说集有强烈偏好。那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或者从不同的新维度来深挖你熟悉的故事,或者呈现《星球大战》世界中除了绝地、西斯、皇帝、伯爵、总督、上将、王牌飞行员、流氓走私犯等顶尖人物的传奇外,关于市井小民的银河浮世绘。有时你会觉得这些小人物故事让你耳目一新,有时你了解到边角角色一个小举动、小决定竟然是改变银河历史的关键时,更感叹原力的冥冥决定果然富有深意。
  2017年为庆祝《星球大战》首映40周年而出版的《从某种角度来看》(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简称“POV”)短篇小说集,其核心理念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点:创造《星球大战》历史的不只是那少数几个赫赫有名的英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
  顾名思义,这部短篇小说集正是从各种小角色的视角去见证《新的希望》中涉及的种种事件。40篇短篇故事精选了40位人物,交代他们如何在卢克·天行者崛起、义军摧毁死星等重大事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过去卢卡斯图书也出版过好些短篇小说集,以小人物故事来填充《星球大战》电影主线中的留白,但这种填充不过是针对局部——例如《莫斯埃斯利酒馆的传说》(Tales from Mos Eisley Cantina)只专注于人流复杂的莫斯埃斯利酒馆的人物。而《POV》则剑指填充一整部电影的目标,这是《星球大战》小说创作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
  相比起我对《星球大战》新正史长篇小说的不以为然,《POV》却让我找回了阅读旧正史《星球大战》短篇小说的快感。种种细节填充或让你感动义军战士为自由牺牲的信念,或让你叹服隐居绝地的坚毅,或让你唏嘘XXXX的命运……今年是《帝国反击战》上映40周年纪念,同样会再出版一本《从某种角度来看:帝国反击战》短篇小说集。在《帝国反击战POV》问世前,我写了这篇长文,分享《POV》所有故事的梗概,以及每个故事中最让我津津乐道的细节。原则上我不会把故事的剧情完整透露,因为我更希望以本文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让您选择自己亲身体验这个《新的希望》背后的精彩世界。
  由于共有全书40个故事,即使每个故事的读后感控制在平均500字,全篇读后感也会多达2万字,因此本文篇幅很长。我建议一口气读不完的话,挑着专门看其中某几个故事读后感也是不错的。以下是我比较推荐的故事:《雷穆斯》、《师徒》、《不准停》、《克卢号怪案》、《助拳》、《生于暴风》、《事件报告》、《日食》、《扳机》、《MSE-6和它的主人》、《施洗者》、《参战名单》、《地勤》和《角度》。(故事的中文名是我自己改的,有的是直接按原标题翻译过来,有的是我结合原文精神和标题隐藏的含义另外起名)。

1、《雷穆斯》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POV》的开篇之作就起到这种作用。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同时彻底激发起我阅读整部短篇集的热情。
  故事的作者是加里·惠塔(Gary Whitta),《侠盗一号》第一版剧本的作者。这个故事的作用正是把《侠盗一号》的结尾与《新的希望》的开头串连起来。故事很简单:莱娅公主得到死星设计图后,马上撤离斯卡里夫,却在逃往塔图因的过程中被达斯·维德抓获。
  故事从“坦蒂夫四号”——莱娅乘坐的飞船——的船长雷穆斯·安蒂列斯(Raymus Antilles)的视角展开。这个故事的魅力,也正在于塑造了安蒂列斯船长坚强而富有爱心的形象。
  本故事几乎全由心理描写支撑而成。我此前看《星球大战》小说时,一般对大段的心理描写不太感冒,但这次却因此喜欢上这个故事。这些心理描写的内容包括他眼中的莱娅是个什么人物、强敌在后应该如何处理、如何牺牲自己也要保证莱娅完成任务……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例行公事,真正的亮点在于安蒂列斯船长回忆自己的妻女。为了协助义军,他长伴莱娅左右,几乎没有与家人的相处时间。但他相信自己必须作出牺牲——这不仅仅是为了银河的正义和自由,更为了给他的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成长环境。
  这够令人感动吧,但有时候触动人心的东西在文本本身之外,所以这段描写本身还不是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实际上,最精彩的手笔出现在一个设定上——船长的妻女住在奥德朗。
  我们都知道奥德朗的最终命运,所以我们也大概知道雷穆斯妻女的结局。但船长并不知道,他只是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帮助义军摧毁死星,他的牺牲能换来女儿的平安成长。
  他的第一个希望实现了,第二个希望……一个在电影中窝窝囊囊就被大反派掐死的小角色,此刻令人肃然起敬。
  说到“希望”,这个故事的写作技巧也值得称道。开篇是《侠盗一号》结尾的情节,莱娅说义军得到了“希望”。结尾则在列举了船长死前对义军胜利的一系列期待后,用这样一句话和应了故事开头:“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如此希望。”
  “希望”这一关键词不但让小说本身形成首尾呼应,也确保了故事在整部小说集中作为开篇之作的意义:告诉读者“新的希望”正式到来。

2、《水桶头》(The Bucket)
  这个故事的主角塔尔文·拉雷卡(Tarvyn Lareka)是一名帝国冲锋队员,参与了对坦蒂夫4号的登陆战。他就是那个用爆能枪的晕眩模式击倒莱娅的仁兄。这个故事相对比较老土,无非又是一个原本自以为光荣的冲锋队员产生自我怀疑。虽然故事没有老土到塔尔文因此背叛帝国,但这位白兵同志竟然被叛军成员坚定的眼神和神情感染,不太愿意对敌人下杀手,还是给人过于“神化”义军的感觉。
  不过,故事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样子”方面做文章。“Bucket”是义军对冲锋队员的蔑称,嘲笑戴着头盔的他们像个“水桶头”。在故事的开头,塔尔文喜欢头盔给他带来的修饰感,把他略显稚嫩的外貌隐藏起来,让他生成了帝国战士的威严。然而头盔也令帝国的士兵变成千人一面,而没有完全遮盖自己面孔的义军战士,则从视觉上率先证明自己是有血有肉的“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确实,冲锋队员这种形象充满“去身份化”的色彩,这令白兵从“人”变成“机器”。他们的存在证明帝国的压迫是全方面的——不但针对反对帝国的人,也针对自己的成员。
  用“头盔”作为道具,从冲锋队员与义军士兵的形象出发去表现两个组织的理念对立,本来是个好点子。不过故事中塔尔文的自我怀疑比较刻意,人物形象的不真实削弱了核心主题的表达。
  这个故事最好玩的地方其实是在故事内容之外。“塔尔文·拉雷卡”的名字,首先在本故事作者克丽丝蒂·戈尔登(Christie Golden)的长篇小说《前线2:炼狱小队》(Battlefront II: Inferno Squad)中出现。小说背景在《新的希望》之后,当时塔尔文在一艘帝国歼星舰上服役。《前线2》小说的出版比《POV》要早,前者的读者估计一开始不太会记得这位对《前线2》主角艾登·韦尔西奥(Iden Versio)有好感的TIE战机飞行员。然而《POV》中塔尔文再度登场时,竟然被直接设定为击晕莱娅的人,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作者在《前线2》中早就悄悄埋了“私货”(尽管其实作者曾在推特中透露,《前线2》中出现了击晕莱娅的人)。
  这件私货还是“样子”话题的延伸。当塔尔文成为飞行员后,他在战斗中就不会看到义军战士的“坚定表情”——因为义军的飞行员也在战机当中,看不见他们的样子。原来塔尔文毕竟还是一名忠诚的帝国子民,要是看到敌人的样子不敢下杀手,遮住他们样子不就行了嘛。

3、《西斯文书员》(The Sith of Datawork)
  故事的作者是刘宇昆,这个名字大概不怎么需要介绍了。本故事没有任何动作场面,而是纯粹的“解谜”。这个谜题是:放走了载有R2-D2和C-3PO的救生船的军官,如何洗脱自己的责任?
  这位名叫博尔文(Bolvan)的炮塔指挥官,想到用行政的办法解决问题。他向在后勤负责管理文书表格的阿维拉(Arvira)求助。阿维拉教他递交各种各样的表格,最终达成一种效果:达斯·维德以及其他高阶人士,不会发现博尔文是放走死星蓝图携带者的罪魁祸首。
  这篇故事主要讽刺官僚主义体制中死板、漫长的行政机制。从我本人的印象来看,《星球大战》中更适合被讽刺这种体制的是旧共和国。帝国主张效率和强权,内部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行政流程,似乎不太符合其调性。不过新正史不少作品都有刻画帝国的官僚机制。这或许说明,帝国取代共和国后,根本没有解决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问题,所以帝国不能持久统治银河,除了其暴戾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4、《沙中故事》(Stories in the Sand)
  这个故事又是那种“寻找自由”的主题。一个贾瓦人(Jawa)不甘于一辈子呆在沙漠履带车中收集塔图因沙漠中的烂铜烂铁,决心奔向更广阔的宇宙。激发他从想象变成行动的是R2-D2。他的族人要求他清洗R2的记忆,然而这名贾瓦人在观看了R2记忆中的影像后——包括《幽灵的威胁》中的纳布女王飞船逃亡战、《克隆人的进攻》中的机器人工厂历险记以及各种克隆人战争中伴随绝地参战的场面——相信自己不应该在塔图因继续庸庸碌碌。
  这个名叫乔特(Jot)的贾瓦人,成为本故事集中第一个没在电影中出现或没通过电影表达的“历史进程影响者”。乔特看了录像之后不但坚定离开的信念,同时对R2产生敬畏,没有删除它的记忆。否则卢克·天行者就不会看到R2保存的那段莱娅求救录影,天行者也就可能跟伯伯、伯母一起命丧帝国枪下,或者一直无法考取帝国军校而在塔图因当一辈子农民。
  本文作者格里芬·麦克尔罗伊(Griffin McElroy)此前没创作过任何《星球大战》官方作品。

5、《蕾林》(Reirin)
  又是一个关于追逐自由的故事,这次的离群者是名叫蕾林的沙民(Sand People)。为了离开塔图因,蕾林答应了莫斯埃斯利一名低调商人的要求,到贾瓦人的沙漠履带车上寻找一件物件。商人只告诉他物件不会比她的手大,颜色可能会有很多种,大概会被贾瓦人锁在盒子里。蕾林最终找到了这件东西,是一枚绿色的、残缺的疑似水晶。蕾林认为自己似乎与水晶存在纽带,因此决定不把水晶交给商人,自己再找办法离开塔图因。
  故事作者萨巴·塔希尔(Sabaa Tahir)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女作家,她创作的故事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在这部短篇中也有体现。蕾林之所以想离开部落、离开塔图因,一大原因在于部落对女成员的歧视。蕾林明明能打赢同龄的男性族人,但是部落传统却不允许女成员出外征战,勇猛如蕾林也不例外。
  把女性自由的主题放到《星球大战》中并不违和,不过故事本身也不算出彩,即使故事里暗示到蕾林可能是一位原力敏感者。

6、《红家伙》(The Red One)
  连续第三个跟“自由”有关的故事,或者我们可以吐槽一下主题方面的雷同。想追求自由的是机器人R5-D4,就是那个本来被欧文·拉尔斯选中却在前往欧文农场途中出现短路故障的可怜的红色机器人。本故事讲述了R5短路的真相——R5自己故意酿成!
  R5在贾瓦人的沙漠履带车上已经呆了四年,他已被清除记忆,所以整天浑浑噩噩,只希望有个主人買下它,这样不用整天受风沙之苦。可是宇航技工机器人在塔图因的市场不大,离开沙漠履带车成为奢望。直到有一天贾瓦人突然把他重新清洗了一次,这意味着似乎有人在求购自己这一类型的机器人。
  可是次日贾瓦人连续捕获两个崭新的机器人,其中R2-D2是功能远胜于它的宇航技工机器人同类。R5本来不喜欢这个可能会抢走它“自由”的家伙,可是R2却恳求他,自己有一个关乎银河系命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请R5帮助自己售卖出去。
  在R5被欧文选中的最后时刻,他不仅相信了R2的话,甚至依稀记起自己也参与过义军反抗帝国的任务。R5很快坚定了帮助了R2的信念,选择牺牲自己,换取R2的自由……
  旧正史中,R5也加入了义军,不过这是《新的希望》的情节之后。最神奇的是,还有一篇非正式的官方漫画,把R5设定为拥有原力的机器人。克欧比-旺·克诺比总感觉到塔图因存在一股强大的原力,但找不到源头,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世上居然还有“机器人绝地”。
  回到这个故事,R5成为又一位拯救宇宙的无名英雄,不过它对R2从不满到信任的变化过程有点突兀。故事的结局比较讨人欢喜,符合“新的希望”的主题。本故事作者蕾·卡森(Rae Carson)同时是《天行者崛起》小说版的执笔人。

7、《仪式》(Rites)
  一个关于欧比-旺的故事,作者正是旧正史小说《克诺比》的作者约翰·杰克逊·米勒。米勒在本故事中也加入了私货。《克诺比》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沙民角色,名字叫阿雅克(A'Yark)。现在米勒把“阿雅克”这个名字带到新正史,把它安放到袭击卢克的沙民部落的老大头上。
  不过本故事的主角不是阿雅克,而是一名初出茅庐、心比天高的年轻沙民——阿科巴(A’Koba)。阿科巴年少轻狂,没有听从首领阿雅克的劝谕,擅闯怪老头本的地盘,最后被本释放的克雷特龙幻象吓个半死。不过阿科巴摆脱幻象后很快恢复镇定,并豪言要组织力量,击退这个巫师老头。阿雅克对他的勇气欣赏有加,并认为他有成为未来领袖的潜质。
  这个故事主要呈现了沙民的文化特色。相对于前面同样以沙民为主角的故事《蕾林》,本故事没有涉及女性主义等宏大话题,而是纯粹描写青年的热血与老年的智慧。与《克诺比》小说的风格一脉相承,这是一个硬派的“《星球大战》版”西部故事。

8、《师徒》(Master and Apprentice)
  如果说本小说集第一个故事激发起我追赶阅读的兴趣,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促使我写这篇书评的直接动力。因为故事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在我看来,作者克劳迪娅·格雷(Claudia Gray)的《星球大战》长篇小说都不忍卒读,包括我专门撰文讽刺的《星海迷途》(Lost Stars)。但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创作确实是两种概念,长篇糟糕,不代表短篇没有亮点。这篇短篇的最大亮点,在于解答了一个问题:“成为绝地英灵是什么体验?”
  故事主角是奎-冈·金。《西斯复仇》结尾处曾介绍,奎-冈学会了如何在往生后与在世的人交流。当尤达把这个喜讯告诉欧比-旺时,奎-冈只能以语音形式来交流。而到了本故事,奎-冈终于可以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形象,也就是以我们熟悉的“英灵”形式出现。
  故事从奎-冈的视角展开,地点位于帝国屠杀贾瓦人履带车的现场。第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于,融入原力的奎-冈,在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意识状态。经过欧比-旺呼喊自己的名字后,他才逐渐从混沌中“清醒”。在整个感知过程中,他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再感觉到周围的环境,继而连若干距离外卢克发现伯伯伯母殒命后的惊惧都感觉到。另外,英灵状态中的奎-冈具有嗅觉,能闻到屠杀现场的硝烟味。
  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于奎-冈预知到欧比-旺即将跟自己一样回归原力,但没有向徒弟透露。奎-冈教育欧比-旺,即使在死后,我们仍在学习。欧比-旺说:我很期待学习这些,但最好安排在很久之后。故事中形容这是欧比-旺的标志性冷笑话,但我们这些知道故事后续发展的读者恐怕笑不出来,而是产生更多的感慨。
  但这里还不是全文最令我感慨的部分。真正令我动容的是奎-冈对欧比-旺的评价。欧比-旺最爱的人都遭遇了痛苦的结局,奎-冈、莎廷·克里兹(Satine Kryze)、阿纳金·天行者、帕德梅·阿米达拉……而几乎担当“家”的角色的绝地组织更遭遇覆灭。然而欧比-旺没有因此而堕入黑暗面,更成功完成了守护卢克成长的任务。奎-冈对自己徒弟的成就非常自豪。故事中这样描述:欧比-旺的人生框架,本已被绝地武士团所定型。然而武士团惨遭背叛和杀戮,欧比-旺从此走上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路上的每一步都是独自前行,但他从未退缩。
  所以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奎-冈,但实质要歌颂的是欧比-旺。在塑造其劳苦功高的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欧比-旺坦承自己对阿纳金的堕落负有责任,但指出阿纳金自己才是那个决定进入黑暗面的人。阿纳金失去母亲、担心失去妻子,固然承受很大痛苦。但欧比-旺的痛苦何尝比他轻?然而后者却能作出忠于绝地信条、忠于银河人民福祉的选择。
  欧比-旺·克诺比大师,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绝地。

9、《贝露·白日·拉尔斯》(贝露 Whitesun Lars)
  作者梅格·卡伯特(Meg Cabot)主要从事爱情故事和超自然故事的写作,这个篇幅甚短的故事也是从超自然角度出发:贝露伯母被冲锋队杀害后,以独白形式表达自己对卢克的疼爱。
  贝露形容收养卢克是自己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尽管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幸福不会永远延续。
  故事的结尾,贝露表示知道卢克后来结识了公主、炸毁了死星、拯救了银河。据此推断,贝露进行这番独白时,已经是她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似乎意味着在《星球大战》世界中,除了原力敏感者之外,普通人也有可能在死后保留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星球大战中文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星球大战中文网 ( 沪ICP备09001291号 )

GMT+8, 2024-12-25 10:07 , Processed in 0.0710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